国内外便秘的主要诊断标准有哪些?
对于功能性便秘,目前国内通常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学组于1991年制订,1999年5月修订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
这个标准提出的便秘概念为:便秘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手法帮助排便,7天内排便少于2次或长期无便意。
为帮助诊断功能性便秘,这个标准还提出了一些便秘的特殊检查及参考值。
(1)结肠运输试验受试者自检查前3天起禁服泻yao 及其他影响肠功能的yao 物。检查当天口服含有20粒标记物胶囊2粒,每隔24小时摄腹部平片1张。正常者在72小时内应排出80%标记物。
(2)排粪造影正常时表现为肛直角力排较静息时增大,应≥90度,提肛时最小。肛上距力排≥静息,但肛上距必须430毫米(经产妇<35毫米)。乙耻距、小耻距均为负值。骶直间距≤10毫米或20毫米左右且均匀者。钡剂排出顺畅,且未发现异常。
(3)肛肠压力测定左侧卧位,测压前不做肛门指诊。首先将球囊或探头置于肛管内,测量肛管静息压和缩窄压,然后将球囊送入直肠壶腹测直肠静息压,导管接拖动装置测置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长度。换双囊导管,大囊置于直肠壶腹部,小囊或探头置于肛管部,向大囊内快速充气50~100毫升。正常为肛管压力下降且时程大于30秒,为肛管直肠抑制反射阳性。
(4)直肠感觉功能及顺应性测定耐受容量减去直肠感觉阈值为容积变化(v),耐受容量时压力减去直肠感觉阈值压力为压力变化(p),v/p即为直肠顺应性。
(5)球囊逼出试验将球囊置于直肠壶腹部,注入温水50毫升,嘱受试者取习惯排便姿势,尽快将球囊排出。正常为5分钟内排出。
(6)盆底肌电图检查将针电极分别穿刺至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深部或浅部,记录受试者静息、轻度收缩、用力收缩及排便动作时的肌电活动。分析波形、波幅、频率的变化。
国际上目前对于功能性便秘普遍采用的是2006年修订的“罗马ⅲ标准”。罗马ⅲ标准中涉及便秘的有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其中对于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如下。
(1)必须满足以下2条或多条。
①排便费力(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②排便为块状或硬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③有排便不尽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④有肛门直肠梗阻和(或)阻塞感(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⑤需要用手操作(如手指辅助排便、盆底支撑排便)以促进排便(至少每4次排便中有1次);
⑥排便少于每周3次。
(2)不用缓泻yao 几乎没有松散大便。
(3)诊断肠易激惹综合征的条件不充分。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其中对于功能性排便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1)患者必须满足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2)在反复尝试排便的过程中,至少满足以下2条:
①球囊逼出实验或影像学检查存在排出障碍的证据;
②测压法、影像学检查或肌电图显示盆底肌肉不协调收缩(如肛门括约肌或耻骨直肠肌),或在基础静息状态下肛门括约肌压力松弛小于20%;
③测压法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推进力不足。
功能性排便又包括“不协调性排便”和“排便推进力不足”两种情况。“不协调性排便”是指在反复尝试排便时,盆底肌肉不协调收缩,或在基础静息状态下肛门括约肌压力松弛小于20%,但有足够的推进力。“排便推进力不足”是指在反复尝试排便时,推进力不足,伴或不伴有盆底不协调收缩或在基础静息状态下括约肌压力松弛小于20%。
本文章链接地址: http://www.gxgtyy.com/paixie/bianmi/8977.html
上一篇: 哪种体质类型者容易患便秘
下一篇: 在什么情况下便秘患者需要做乙状结肠镜检查?
|